当前位置: 首页>>旧版资料>>媒体榆院>>正文

【华商报】基因编辑山羊成长加速 最快每天长300克

2015年09月17日 10:51 华商报 点击:[]

研究的部分成果已在线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杂志(《自然》)

9月10日,华商报记者从榆林学院了解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教授团队与榆林学院屈雷教授团队联合南京大学黄行许教授团队,在绒山羊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19只活体基因编辑的陕北白绒山羊羔羊(10只公羔,9只母羔),形成了目前国内外最大的基因编辑绒山羊种群。

喂食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9月10日上午,华商报记者在屈雷教授的科研基地看到了19只活体基因编辑的陕北白绒山羊羔羊。羊圈里,这19只羔羊比起同龄的山羊看起来,都要大上很大的一圈,绒毛的长度也长上不少,他们时而聚集在一起嬉戏打闹,时而安静地卧在羊圈的一角。

“传统的山羊需要12个月才能长到35公斤,而经过基因编辑的山羊6个多月就已经长到了35公斤,喂食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屈雷教授介绍,目前这些羔羊已经生长了5个多月,经过严格测定,在生产性能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中基因编辑公羔羊平均体重已经达到35公斤以上,最大的达41公斤,此外,部分基因编辑羔羊最快的每日增重可达300克以上,而传统的山羊每天增长150克,绒毛长度也比传统山羊要长不少。

为了提高陕北白绒山羊的产绒量和生长速度,该团队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成功敲除陕北白绒山羊的FGF5基因(羊毛生长抑制基因)和MSTN基因(肌肉生长抑制基因)的基因编辑羔羊,后移植至代孕母羊体内妊娠后获得基因编辑山羊。

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据榆林市科技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绒山羊产业是我国北方牧区及农牧交错区的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培育绒肉兼用型绒山羊新品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核心工作之一。

据了解,屈雷教授科研团队从2008年起就一直致力于提高陕北白绒山羊绒肉产量的研究,该研究成果的取得,有望为我国乃至世界绒山羊种质资源的创新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9月11日,该研究的部分成果已在线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杂志(《自然》),研究正是利用了CRISPRCase9技术在家畜种大批量的进行多基因点基因编辑的可行性,该方法可用于山羊新种质材料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加快良种的育种过程。该项目得到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计划等项目资助。

据屈雷教授介绍,目前获得的19只白绒山羊,将于明年春季就可以产下小羊羔,到时候如果小羊羔仍然具有基因编辑的特性,他们将向农业部申请推广。

CRISPRCase9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近两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可以对基因组进行精确修饰(基因改造)的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精确编辑决定动物重要经济性状(例如羊的生长速度、多胎多毛、肉毛品质、抗病抗逆等)的关键基因及其转录因子,真正实现动物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

华商记者 郝锦龙

文章来源:华商报 华商网

文章地址:http://news.hsw.cn/system/2015/0911/302801.shtml

上一条:【凤凰网】榆林学院“舞动青春献礼国庆 我为中国来点赞” 下一条:【陕西省教育厅】榆林学院2015年暑期承办多项研讨会扩大学校影响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