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旧版资料>>媒体榆院>>正文

【榆林日报】马语做客榆林学院 与师生谈创作人生

2015年07月09日 17:24 宣传部 点击:[]

从《酒馆》说起 讲述生命燃烧写下的文字

马语给大学生们签名

文图/本报记者 强继霞

“听了马老师的创作谈,感受很深的是这几点:一定要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勤奋是必备的,但写作还要有勤奋以外的很多东西,如天赋等;要成功,就要写出不可替代的作品来,无法复制;一个写作者,你一定要让人记得你写过什么作品……”近日,榆林学院文学院举办了第24讲榆溪大讲堂,该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学生张蓉蓉听了报告后告诉记者。

梁实秋《雅舍》、老舍《胡同》、马语《酒馆》,当当、亚马逊、京东网上热销《酒馆》,作家马语应邀来到榆林学院与师生们谈创作人生。开场就谈自己这些年来的读书,一本好的书,都是反复地读,有的不知读了多少遍;不写诗歌,却订阅了十几年诗刊,每有空隙时间,手里便拿着一本诗歌的书,哪怕只能读一首。反复打磨是自己写作最根本的做法,一篇两万多字的文章,写作数稿,整整写两个月,还才是一个初稿。写作期间,常常凌晨醒来,似醒非醒,在梦里,还在自己作品所写的那个地方,只是那小镇上,房子和柳树如童话里的一样。

“马老师,您的写作灵感来自哪?您说您不怎么走出去,写作会不会出现闭门造车呢?”马语脱口回答师生们:这个不可一概而论。但有一点自己也觉得很奇妙,我的单位、写作的地方离家不远,每天都是步走着回家,回家的路上,突然就有了想法,一个多少天命不好的作品题目,或突然就有了一个好的作品开头,或是写作中的某个难以想清楚的问题这时一下有了办法。闭门造车,肯定是不会的。从一个小山村出来,从乡村中学的一个教师起步,这些年什么苦头没吃过?即使是死神也和他擦过肩。对我们置身的这个社会和时代还是有较为深刻的感知和把握的,正如京城一位当红评论家曾对我说,不错啊,马语蹲在榆林看中国。这一点,我已有几篇长的文章被中国文坛认可。特别是写作出版了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酒馆》,在几家大网站卖得不错。关门写作,再苦再累,我都不怕,一想到我的这个作品完成了,又有资质冲刺全国那些权威文学大刊,也不仅仅是发表一下,就满怀信心,写作的冲动就更大。反而现在最怕的是打扰,不说那些人间烟火、纷扰的诸事了,直说我的写作的被打断,包括所有的节假日,能有几天时间安静地关在写作室,那是极少的。“接地气”这个词现在被大家“热用”,而我的作品,本身就是从最底层出来的,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常常羡慕全国那些作家朋友,人家那么多新的、机变百出的词汇,精巧的表达。老舍散文奖颁奖的时候,有网友提问:你的语言就像你们的黄土地一样厚重,是你刻意选择的写作风格吗?我没假思索就回答大家,不是我刻意的选择。从陕北的小山村出来,从小在黄河里凫水,在山野水畔放牛打草,我是黄土高坡的儿子。一次次去西安的列车上,常常默默望着窗外,那一面山坡,或一棵树,也可能是一孔废弃的土窑、一条河流、人家院畔上的一畦菜、飞过山岭的那行大雁,或山梁上走路的一个人,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凝望这沧桑、厚重的陕北,我觉得我的文字还很浅薄,我只知道,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来自他们的血液。我的生命、故事,是他们的延续,我用哭笑和奔走书写下的文字,是我生命的史歌,也是陕北史诗的一部分。

在与师生们的互动环节中,马语一一为学生们解答了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困惑与迷茫。

马语还呼吁当代大学生,不要一头钻进应付各种考试的牢笼中,应多读读各种文学的经典之作,多写写文章,用文学之光照亮自己精神的天空。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文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大学生应认清新形势,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报告会后,马语还为师生们现场签字赠书。

榆林学院文学院院长贺智利告诉记者:马语老师这几年在写作上取得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近年来唯一在《人民文学》发表长篇散文和唯一被《新华文摘》转载文章的榆林作家,也是陕北目前唯一获得老舍散文奖的作家。广东东莞向全国签约作家,目光盯着全国那些正处于上升期的青年作家,第五届全国只签约了8位青年作家,马语就是其中之一。同样都生活在榆林,马老师取得这样的成就,本身就对我们的师生有着很强的感召力,为我们的师生树起了榜样。数次邀请,马老师因忙于自己的创作,脱不开身,现在尽管到了放假前的大复习阶段,我们还是坚持邀请他来给我们谈创作人生。这一定是我们文学院学生几年大学生涯中很难忘的一堂课。

文章来源:榆林日报第A6版:文化览胜

 

上一条:【陕西传媒网】把青春献给党:榆林学院毕业生歌会圆满举办 下一条:【榆林日报】榆林学院教职工志愿服务协会成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