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日益凸显。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新常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地方高校应积极适应新常态,大力推进在发展理念、学校定位、学科建设、育人模式、办学思想上的转变,改革创新,转型发展。
在发展理念上,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实现内涵发展。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呈不断高速增长态势,到2013年高等学校增长幅度达到624.04%,这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满足广大社会需求做出了很大贡献。高等教育规模的外延式的扩张带来了地方高等教育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显现出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少、底子薄、质量低等不足。现在仍有一些地方高校把“大力发展”与规模扩张等同起来,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大招生,增加了办学困难,生均教育资源大为稀释,资源不足再加之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导致高等教育效益不佳、质量不高。在新常态“四个转向”的大背景下,应主动适应新常态,适度放慢发展速度,深化内涵发展,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从“以量谋大” 转变到“以质图强”。
在学校定位上,由单纯追求提升办学层次向在不同层次上提升水平彰显优势转变,实现错位发展。近十余年来,一些专科学校追求升为本科,本科学校期望更名为大学,以能够得到更多的有形资源和社会声誉,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符合条件的部分高校升级更名,这无可厚非,而且对改善地方高等教育结构,满足社会需求起了重要作用。但若是一个地区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去追求提升层次,特别是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升本以后,和传统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同质化,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结果就会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的资源配置。一所高校的办学层次并不代表其办学水平,若低层次的高校能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能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那就是高水平学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质量型和差异化的竞争为主,不仅需要高层次研究型大学,同样需要较低层次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对处于较低层次的地方高校来说,积极适应新常态要求,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就能占有更大更多的市场份额。为此,要树立科学的层次观和水平观,转变应用型大学比研究型大学低人一等的观念,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定位;要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大力鼓励支持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高校,办出水平,办出优势,错位发展。
在学科建设上,由追求大而全的综合化向形成有优势特色的专业学科群体转变,实现特色发展。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就要求我们切实注意到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市场竞争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等发展特征,就不允许地方高校再去追求大而全综合化的学科体系,而是要建立由主干专业和具有关联性的非主干专业共同组成的特而强的学科群体系。主干专业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地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文化结构相适应,发挥自身特色优势。非主干专业要着眼于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发展方向上找到与主干专业交叉互补的结合点,努力办成与主干专业关联性强的复合型交叉性专业。主动缩减国家发布的就业难、办学力量不足的专业,从而使学校形成一个或若干个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群体系,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地方甚至全国的学科专业体系中谋求一席之地。重点发展教育资源能高效服务于地方发展的重点学科专业群体。
在育人模式上,由单纯追求学术研究型人才向培养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转变,实现创新发展。现在不少高校毕业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就业困难,进行自主创业更难;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一些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市场上又难以找到他们急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出现了劳动力资源总量富集和结构性短缺的不匹配现象。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势必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人是创新的关键要素,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促进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注重培养富有现代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学生创业帮扶力度,扩大创业培训规模,提升学生创业资助金额,重点建设大学创业园。
在办学思想上,由学校办学与服务社会相脱离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推进高校与行业产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协同创新转变,实现协同发展。实现新常态下的“四个转向”,离不开科技、文化的创新与进步。国家制定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不仅是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新突破,而且是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地方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集中体现在为地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两个着力点上,协同创新是在比产学研结合更高、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两者结合起来的全新的办学思想。高校要走出校门,举区域旗、打地方牌,积极投身于“以企业为主体,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重大突破”的协同创新中去,要大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职称评定和评优奖惩制度,激发高校师生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创造性,主动对接企业承接项目,打破封闭办学、自我评价的发展链条,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高度重视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支持开展富有地方性、人文性的地方文化传承研究,积极为政府科学决策出谋划策,打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多方面的大协同,创新资源的融合,实现多主体间的深度合作,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与企业行业等的协同发展。
【作者周绍森、张阳,单位: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