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努力向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进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3日 14:49 点击:[]

努力向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进

——榆林学院“十三五”发展实录

榆林学院党委书记 许静洪

榆林学院,一所根植于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仅有的省属本科院校。榆林是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和第二大经济体,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需要建设一所自己的大学。榆林学院根植地方,在新时期应时而动、主动出击、积极转型,构建了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教师教育和管理类四大学科专业群,契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努力向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进。

党建引领

优化治理体系

“十三五”期间,学校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学校始终成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党的领导落实到院系部门去、扎根于师生中,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得到有效提升。在党委统一部署和坚强领导下,2017年,学校进行了新一轮机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一批能力强、水平高的年轻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增强了各单位领导班子活力。2018年,召开党代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委和纪委班子,一批政治强、作风正、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的干部进入学校领导班子。学校坚持统筹改革发展全局,在干部管理制度、教育教学、人事制度、职称评审、绩效工资分配、科研管理、后勤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坚持创新发展,抢抓全国省市建设重大机遇,加快转型发展,推动省市共建,促进绥师合并,推进新校区建设,在“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硕士点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2018年,学校荣获陕西省高校“校级先进党委”称号。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考核优秀单位。2018年,学校党委中心组被推荐为陕西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单位;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工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党总支获批“陕西省标杆党总支”培育创建单位,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获批“陕西省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科学定位

推动转型发展

应用型高校是构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更是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重要试验田,已成为当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篇章。榆林学院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榆林市“三区一高地”建设对地方高等教育的需求,早在2008年、2015年就促成省、市主管部门两次签署共建榆林学院协议,支持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2016年初,学校编制完成“十三五”规划,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召开党代会、教代会,进一步凝练发展定位:打造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聚焦“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梳理建设过程中的系统问题,逐一找差距,抓落实。同年,学校成为了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支持的100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2018年,省、市主管部门再次签署共建榆林学院协议,在政策倾斜、经费投入、人才引进、项目审批、规费减免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榆林学院不断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发展举措,在人才引进、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办学条件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依托学校多年来形成的“1231发展模式”特色与优势,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动力,重点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实验实训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2016年,学校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凝练了4个省级“一流学科”和8个省级“一流专业”;推荐植物科学与技术、油气储运工程、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8个专业,申报陕西普通高校“一流专业”项目;申报的“能源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2016年陕西省高等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学院获批2016年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017年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奋力追赶超越,在陕西高校“一流专业”项目遴选中,学校植物科学与技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旅游管理、油气储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7个专业榜上有名,其中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建设项目,其余专业为培育项目。2019年,汉语言文学、油气储运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旅游管理等6个专业成为上级部门备案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提升层次

申报硕士点成功

近些年,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与服务地方的能力,找准短板、精准施策、狠准发力、对准达标,推动内涵发展。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四所重要依托院校之一、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等。

2016年起,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学校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在畜牧学、化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和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建成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与瓦尔帕莱索大学(美)、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延安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院校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为榆林学院积累了研究生教育经验。

2017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开展了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学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办学优势,申报工程硕士(化学工程、控制工程)、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畜牧)两个类别,最终将榆林学院确定为陕西省仅有的新增硕士授予权单位。2018年,根据国家《关于需要加强建设的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进展核查结果的通知》和陕西省《关于榆林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进展核查结果的通知》,同意学校从2019年起在工程(化学工程领域)、农业(农艺与种业、畜牧领域)开展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学校通过“三推一”导师聘任模式(校内导师、高水平院校导师和行业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探索“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培养模式,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目前在校研究生103人,先后在学校、企业等遴选硕士生导师101人。

2020年12月,2020年陕西省拟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推荐名单被公示,学校又拟新增教育(教育管理、语文、数学、思政4个领域)、体育、旅游管理、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化学7个硕士点。走在了同类二本院校的前列。

引进人才

强化队伍建设

人才始终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根本依靠和关键因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社会服务供给,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学校转型发展,晋升大学不仅需要高层次人才,还需要大量“双师双能型”教师。为此,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有效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多次修订《榆林学院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建立了刚性引进和柔性聘用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新机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新进展。成立了榆林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6位院士和2位学者进站工作。从中国农科院、西安交大、西北大学引进3名教授担任二级学院执行院长。

2018年,刚性引进博士48名,柔性引进学科专家6位;2人入选陕西省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入选陕西高校第二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青年教师在陕西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上表现优异,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19年,引进博士28人,聘请学科专家18人;入选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榆林市科技新星2人,榆林市突出贡献专家10余人;遴选学科带头人31人,组建学科团队35个;在第四届“榆溪学者论坛”上,与8名高层次人才签订聘任聘用协议。学校的人才结构进一步合理,逐步夯实了“四个一流”建设、硕士点建设和榆林大学建设的人才基础。

重视科研

增强服务能力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科研强校理念,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凝练了“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农业节水”“洁净煤技术”“陕北民俗文化”“榆林区域经济”等研究方向,建成了30余个省市级科研平台,产出了一批应用型高水平科研成果,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难题,被推广运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6年成功当选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2019年,学校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为7.99,在全国693所同类高校中排名第10。

近5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别、省级、市级各类课题近1000项,经费约85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近两年在高层次项目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4项,居全省第16位,2020年在全国基金总数减少的情况下,学校获批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23项,实现经费和数量均不低于60%的逆势增长。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0余项。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以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学校本着“整合资源、凝练特色、突出重点、均衡发展、提升优势”的原则,瞄准国家级别区域重大需求,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强化和突出其固有优势与特色不断凝练方向,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难题,被推广运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立德树人

提升学生素养

学校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用地方文化资源,打造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特色素质教育模式,系统部署、逐项落实。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完成的“基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红色资源的思政课铸魂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获陕西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马亚军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三对接一联动’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二等奖。

举办“道德讲堂”“我说师德”“我说学风”“榆林好人”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2017年,学校周楠楠同学勇救落水儿童,获评第五届“榆林好人”,3名见义勇为大学生安金鑫、徐朴、李景智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文明校园建设、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注入了正能量。

为进一步形成文化育人氛围,学校每年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院系一精品”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评比表彰,2017年,《关于表彰2017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通报》下发,由文学院报送的《创新整合陕北文化资源 构建地方特色校园文化》荣获一等奖。

学校按照“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转型发展,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思路,出台了《榆林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榆林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榆林学院产教合作教育工作规划(2016—2019)》《榆林学院关于推进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原则性意见》等制度,先后4次修订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外联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就业率逐年攀升,高达94%。考研在校园里蔚然成风,报考人数成倍增长,录取率高达17.3%。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竞赛,学科竞赛荣获国家级别奖项283项,省级奖项214项;社会实践竞赛荣获国家级别奖项7项,省级奖项46项;文体竞赛荣获国家级别奖项14项,省级奖项39项。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赛区省级决赛中荣获金奖,在陕西省第四十一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取得甲组团体之冠等好成绩。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培养了6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遍及陕西及周边省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部门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加强合作

吸收优质资源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坚持“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区域”的合作理念,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汉语国际教育等工作,选派多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目前招收来自日本、乌干达、印度等15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40余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榆林市政府部门以及省内13所高校、108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并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为进一步深化校校、校企、校地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重庆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榆能集团、中国书画杂志社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了15个研究院;与榆阳区等9个县区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

一校三区

推进大学建设

榆林学院的前身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光荣历史的师范学校,李大钊委派北大学生领袖李子洲于1923年在绥师创建了陕西首个党团组织。绥师创办以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2万余名杰出人才,3位校友成为国家领导人,60多位校友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高级干部,8位校友担任过陕西领导,70多位校友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毛主席曾两次亲切接见绥师优秀学生代表并为绥师同学亲笔题词“奋斗”“学而时习之”“艰苦奋斗”;2016年11月,省领导考察绥师后,要求榆林市政府部门提升绥师办学层次,继承绥师光荣革命传统,2017年,榆林学院成功合并绥德师范学校。学校充分利用绥德师范校区红色资源,成立李子洲干部培训中心、陕北革命研究院。创作完成反映绥德师范学校校史的音乐剧《播火记》。传承和继承了绥德师范的红色基因,有力保护了绥德师范百年品牌。2019年3月,经审批同意,绥德师范校区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计划在陕招收“普高生”和“三校生”200人。2019年6月24日,榆林市政府部门第54次专项问题会议确定,绥德师范校区从2020年开始每年招收定向公费师范生200名。至此,榆林学院生源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2018年4月,榆林市为支持榆林学院拓展办学空间,确定了榆林学院科创新城校区规划坐标,总用地面积约3519.2亩。2018年9月,“榆林大学科创新城校区”项目概念规划设计邀请竞赛答疑会举行。2019年1月,“榆林大学科创新城校区”项目概念规划设计国际邀请竞赛评审会在榆林人民大厦举行。截至2019年底,科创新城校区详规、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编制已经完成,一期土地征收进展顺利,新校区建设将由榆林市主导完成。

榆林学院一校三区初具规模,三个校区各具特色,协同发展,共同为榆林大学的实现注入力量。

风起扬帆正当时,追梦前行再出发。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起航之际,榆林学院将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塞上、砥砺奋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榆林学院党委书记 许静洪)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章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2/23/node_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