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1日 13:34 点击:[]
在假期,现代农学院的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仍活跃着一群年轻学子的身影。他们不畏酷暑采集样本,在实验室彻夜分析数据,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具体实践。暑期正值作物生长数据观测的关键时期,做毕业设计的大三本科生主动放弃假期,深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实施一线,以辛勤汗水诠释“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中一道亮丽的青春风景线。
实验室里的“新农人”: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
实验室内,2022级本科生正专注操作高速冷冻离心机。白色实验服上的斑驳痕迹,印证了其连日辛劳——每日自早八时至深夜八时,持续十二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只为完成样本筛选。“昔日视PCR扩增仅为课本概念,如今亲身实践从DNA提取至凝胶电泳的全流程,方真切领悟分子育种之精妙。”
此类场景在现代农学院屡见不鲜。2022级中草药专业学生正进行桑树茎尖脱毒实验。超净工作台前,她手持移液器精准加样,每一操作步骤皆凝聚着数月积累的娴熟技艺。“初始阶段操作移液枪尚不稳固,如今已能独立设计对照实验。”指导教师史建国教授介绍,该团队构建的生态桑快繁技术体系,现已在榆林荒漠化地区成功推广。
田垄间的农耕“大思政课”:科研与教学的无缝对接
王小林教授指导学生从玉米田间对27个品种茎秆夹角与耐旱性的系统比照,到朱家沟村“两行玉米四行大豆”间作模式的效益评估;从飞宇种业智能育种车间内“良种配良法”的科技成果转化,到雷龙湾村400亩红薯地“技术链+市场链”的全流程赋能;从庙湾村稻蟹共生系统“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智慧实践,到马铃薯种植区为农户量身定制的施肥与节水方案——学子们始终带着课题走向田野,将课堂所授作物栽培学、土壤营养学理论,转化为农户手中“易理解、可操作”的技术指南,使科研论文真正扎根于黄土大地。
实践昭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深植大地。当学子们于高温下记录大豆叶片卷曲特征,在田间为农户阐释膜际栽培技术要义,于实验室内分析羊粪有机肥改良成效时,其所洞悉的,不惟作物生长规律,更有“农业现代化必以科技为支撑”的深刻内涵,所涵养的正是那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爱农情怀。
青春学子的完美答卷:服务地方的使命担当
累累硕果背后,是农科学子们对服务地方三农发展使命的执着坚守。在毛乌素沙地采集土壤样本时,现代农学院学生曾因中暑晕厥,苏醒后第一句话关切的是“样本是否妥善保存”;为精准观测大豆开花规律,连续一周每日凌晨四点定点田间。2022级水土保持学子扎根榆林毛乌素沙地,专注于沙蒿粉尘致敏性监测与过敏性鼻炎防控的农艺调控技术攻关。夕阳余晖中,试验田里学子的身影被拉长。他们或许尚未知晓,自己参与培育的新品种已在塞上粮仓悄然生长,所研发的新技术正守护着榆林万顷良田。但他们深知,当“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愿景化为实践,当实验室的灯光照亮广袤田垄,当青春的汗水浸润深厚土壤,他们已然成为践行“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一代农科学人。
现代农学院副院长徐伟洲教授说,上述本科教育教学成效的取得,得益于学院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校地合作,构建了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本科生导师“一连贯制”,即本科生导师大一大二指导学业教育和大创活动,大三大四指导毕业论文和考研活动,并将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创新平台和现代农牧科教示范基地等硬件软件资源转化为本科生专业实践实训和创新训练的教学资源,有效的促成了本科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华丽转变。我们要求每位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给每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应来自行业生产一线或导师科研项目比率达到90%,使得学生能够深度参与研究课题从设计、实施、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成果的全部环节,培养“胸怀天下、学农爱农、身怀一技”创新应用型农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