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三秦都市报】 秧歌扭出“国际范” 全国秧歌展演在榆林圆满收官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8日 14:57 点击:[]

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随着俄罗斯民间舞蹈队与横山腰鼓队同台谢幕,山西省威风锣鼓回荡在榆溪河畔,这场自2月1日(正月初四)起,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6支秧歌队伍、4支国际舞蹈团队,以及榆林本地19支秧歌队,共计3000余名演员的全国秧歌展演圆满落幕。

作为“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的核心板块,2025年全国秧歌展演以“非遗为媒、文化共融”为主题,将传统年俗与现代文旅巧妙结合,一台秧歌大戏让塞上驼城在这个新春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秧歌“破圈”:从乡土到国际的多元碰撞

榆林市榆阳区中心广场的街面上,广东潮汕英歌舞的刚健步伐与陕北横山腰鼓的奔放鼓点同场竞技,演绎出一场“南拳北腿”的视觉奇观。英歌舞队长梁惠金感叹:“北方秧歌的豪迈与我们南派武术的力道碰撞,火花四溅!”结束表演后,两队互赠礼物——潮汕木雕与陕北剪纸,成为文化交流的生动注脚。

河北省井陉拉花的独特“拧肩扭臂”、福建采茶舞的轻盈叠步、安徽省花鼓灯的刚柔并济、山西太原威风锣鼓的震撼人心,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雾草龙的栩栩如生……各支省外秧歌队为观众呈现了秧歌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正月十四、十五,来自俄罗斯、泰国、韩国、保加利亚的舞蹈队首次加入展演,成为本届活动一大亮点。

俄罗斯舞蹈团的精彩表演让从山西省吕梁市驱车前来观看秧歌展演的游客王小英直呼不虚此行:“第一次近距离观赏俄罗斯的舞蹈,震撼人心,名不虚传。”

作为东道主,榆林本地19支秧歌队各显神通,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定边霸王鞭俗称“浑身响”,鞭舞之间,金钱错落作响,快慢结合,刚柔兼备;神木市秧歌队的《忠勇杨家鼓》敲出了新时代神木人的气势磅礴、豪迈忠勇;来自“秧歌之乡”的绥德秧歌队,队员们一扭一摆间皆是美不胜收;子洲秧歌特色鲜明、清涧插梆子声震天响、靖边跑驴诙谐幽默、米脂“闯王花轿秧歌”惊艳亮相……每一支队伍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截至正月十五,全国秧歌展演线下观众已突破 42万人次,抖音话题“全国秧歌展演”播放量超10亿次,线上直播观看量、各平台浏览量累计近20亿次,佳县秧歌队女指挥的飒爽身姿更是一度冲上热搜前15。这些耀眼的数据将“陕北榆林过大年”推向了现象级文旅IP的新高度。

非遗焕新:在传承与保护中绽放现代光彩

“秧歌一扭,年味就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在黄土地上经久不衰,愈发生机勃勃。这场规模宏大的全国秧歌展演也为陕北秧歌乃至全国各地的特色秧歌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19岁的山东商河鼓子秧歌队员王浩德,与同龄陕北秧歌队员探讨动作编排:“我们想用街舞元素改编传统套路,吸引更多年轻人。”这种创新尝试在榆林高新区青少年腰鼓队的表演中已初露锋芒,这支由榆林高新二中组建的全省唯一的学生腰鼓队,将霹雳舞的律动与腰鼓完美结合,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尖叫。

正月初五,横山腰鼓队表演至榆阳区南门口附近时,装扮一新的两名年仅6岁的男孩加入了腰鼓队,他们的腾挪跳跃让“传承”变得生动具体。

由榆林学院和榆林实验小学百名学生组成的榆林教育系统代表队一亮相就成为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支队伍里,榆林学院选派的14名来华留学生尤为引人瞩目。这是榆林学院非遗进校园的生动写实。

巴基斯坦留学生白亮身着陕北红袄,舞动手中的花伞扭得欢快:“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中国年,文化无国界,扭秧歌让我感受到无尽的热情和欢乐。”

“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开设了非遗课堂,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非遗社会实践,让他们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榆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增岗这样说。

广东潮汕英歌舞5岁领舞“小时迁”、山东海阳大秧歌6岁的小乐大夫、河北昌黎地秧歌4名小秧歌角儿、吴堡县代表队水船表演13岁演员……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在全国秧歌展演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彰显了秧歌的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文旅共振:文化盛宴推动旅游繁荣

如今在榆林,“陕北榆林过大年”不仅是节庆,更是一场非遗盛宴。自2017年首届活动举办以来,已累计举办2000余场文化活动、超1000万人次参与,“陕北榆林过大年”已经成为国家级文化品牌。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小峰表示:“秧歌展演已不仅是一场老少皆宜的文化盛宴,更是推动我市文旅发展的强大引擎。”据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榆林市接待游客超27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计突破20亿元。

全国秧歌展演总导演张胜宝说:“扭秧歌贺新年,是陕北人对团圆、幸福最朴素的表达,如今更是扭出了榆林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与开放胸怀。”

文章来源:三秦都市报

文章链接:https://epaper.sanqin.com/html/202502/13/content_89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