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0日 14:38 点击:[]
“校史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展品透过展柜诉说着这所大学的过往,感觉在隔着时空与优秀的前辈们对话,很震撼。”
“话剧《李子洲在1929》把老校长李子洲高贵的灵魂用艺术的形式阐释,学长学姐们演得真好,我们屏住呼吸,全程都沉浸在其中……”
“虽然现在的时代变了,但是读过《平凡的世界》之后仍然能带给我强烈情感共鸣和巨大精神激励。”
“现场聆听劳模工匠的奋斗故事,与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这样的榜样近距离交流互动,这是一堂超幸福的思政课。”
这样的场景,在榆林学院已经持续三年。观看学校入选教育部2022年“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的红色话剧《李子洲在1929》、参观首批陕西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的百年校史馆、阅读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平凡的世界》、聆听劳模工匠奋斗故事,这是榆林学院精心打造的新生思政教育“四部曲”。
榆林学院将新生思政教育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聚焦思想引领、文化建设、阅读赋能、榜样力量,积极搭建育人平台,凝聚育人合力,把握关键节点,精心打造“新生思政教育四部曲”育人品牌,教育引导新生在“拔节孕穗期”扣好大学生活的第一粒扣子,着力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在榆林学院校史馆门口,一面浮雕墙格外引人瞩目,学院精神“奋斗”二字和“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十二个字的校训在墙面上熠熠生辉、直抵人心。
“作为大一新生,参观完校史馆让我热血沸腾,也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榆林学院的百年辉煌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对过往先贤的敬意和对未来使命的担当。”在新生开学季,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后,榆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4级学生魏宇航道。从“红色根脉”到“接续奋斗”,再到“转型发展”“激情追梦”,榆林学院校史馆的每一个展厅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榆苑学子前行的道路。2023年8月,榆林学院校史馆获批首批陕西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德育铸魂“乐讲”活动,举办校史讲解大赛、校史讲堂、校史故事进宿舍等活动,成立大学生校史讲解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入挖掘校史中的历史人物、典型事例和感人故事,持续深化“同学同讲同育”模式,把思政教育生动化、场景化、具象化,让学生在校史浸润中传承红色基因、砥砺报国之志。
“我来到了这世界,我完成了我的使命!”话剧舞台上,伴随着“李子洲”校长铿锵有力的呐喊,一幅幅革命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似在诉说着这座百年学府的艰辛与辉煌。
话剧《李子洲在1929》以革命先驱、榆林学院老校长李子洲牺牲前的最后十天为背景,用独白的方式将李子洲的生平和革命事件鲜活呈现于舞台之上,再现榆林学院人“读书救国”的家国情怀。
用榆林学院人的故事传承奋斗精神,是这所大学延续多年的传统。话剧《李子洲在1929》先后在北京、西安、榆林等地成功展演50余场,入选教育部2022年“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获2021年度榆林市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资助。
在话剧创作和排演过程中,榆林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努力用话剧“小舞台”做出思政教育“大文章”。学生演员在学中演、演中传、传中悟、悟中思,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观众,学生们都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书本的学习体验、一次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一份榜样精神与时代力量的传承。
“收到学校赠送的开学礼物——路遥《平凡的世界》,心里特别感动,感受到了学校对我们的用心用情,我们一定会握稳‘奋斗’的接力棒。”榆林学院安全工程专业2024级新生荆钰涵说。
“学校为每位新生赠送一套《平凡的世界》,开展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乐读”活动,是因为我校秉承的奋斗精神与书中所提倡的奋斗拼搏精神高度契合。”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在与2024级新生座谈时说,希望同学们阅读经典著作,汲取奋进力量,努力成为有大用的人、有情怀的人、有情趣的人。
近年来,榆林学院将阅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每年10月,都会开展“走进公寓问需求,畅谈平凡话奋斗”活动和“我读《平凡的世界》”征文活动。2024年全体校领导率先垂范,全校党政处级干部、百名先进教师服务团成员、所有辅导员和班主任走进452个新生宿舍,听心声,问需求,与学生聊生活、论志向、谈梦想、话奋斗,交流阅读《平凡的世界》读书感悟,为新生成长成才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与老师座谈交流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4级新生盛皓宇感触颇深:“老师不仅耐心聆听了我和室友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给予了我们许多建议和指导,还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他的奋斗历程,和我们一起畅谈《平凡的世界》带给我们的力量与感动,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标和继续前进的方向,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学校对我们的用心用情。”
在榆苑的校园里,师生一同品读经典、畅所欲言、共话奋斗,真正让“润物无声”的引领起到“掷地有声”的效果,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育人画卷。
“希望同学们去追寻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榆林学院校外辅导员路生梅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深情寄语2024级新同学。
榆林学院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榜样示范作用,凝聚校内外育人合力,学校聘请路生梅、张应龙、石光银等16名劳模工匠为“校外辅导员”,扎实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组织全体新生聆听劳模奋斗故事,用初心使命感召新生、用奋斗经历感动新生、用先进事迹感染新生。
“近距离接触先进人物、聆听感人事迹、感悟信仰力量,这是对每一位榆林学院新生最生动、最有力的教育和激励。”榆林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4级学生岳恒宇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争做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榆林学院按照行业、专业相近的原则,为每个二级学院聘请1名劳模工匠作为“校外辅导员”,一方面组织学生聆听劳模奋斗故事;另一方面搭建多维实践教育平台,组织新生到劳模所在企业参观体验、开展技能实操培训,让劳模工匠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技能大赛,让学生实地领略劳模工匠的成长故事、敬业故事、奉献故事,把“社会课堂”与“思政课堂”结合起来。
从劳模工匠走进校园,到学生走近生产一线,榆林学院丰富新生思政教育的形式,做实劳模工匠与青年学生常态化联系机制,这种双向奔赴让“劳动”“劳模”“奉献”等概念更加具象化。
近三年来,榆林学院学生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超过1600项,获奖人数达到3700人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累计获国家级铜奖5项,省级金奖10项。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文章链接: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7080dc1088844ce0bdb33a1cecd56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