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学习强国】文化中国行|榆林学院:让非遗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31日 14:04 点击:[]

游戏《黑神话:悟空》中怀抱三弦、腿绑甩板的无头僧角色令全球玩家印象深刻,引发大众对陕北说书的关注。秋日时节,横山说书省级非遗传承人熊竹英走进榆林学院子洲楼327小剧场,成为该校特色课程的座上宾。“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熊竹英一开口,便引得现场师生凝神静听,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表演者,情绪随着酣畅淋漓的表演起落,人们仿佛已经穿越到了说书词中的那个世界。三弦声声扣人心弦,说书句句灼烫灵魂。当天的特色课程小剧场内,座无虚席,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榆林学院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是该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之一。近年来,榆林学院积极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省级非遗研究基地的作用,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组建非遗研究团队、建设非遗研究平台、积极开发非遗特色课程等,切实将非遗活态传承落实在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摸家底:为全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保留珍贵资料

早在2012年,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就与榆林学院开启了校地携手合作。2012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北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在榆林学院成立;2013年,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榆林站在榆林学院设立。

“既然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首先就要摸清楚自己有多少家底,这是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必要条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北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贺智利认为,重视本土非遗的挖掘和研究,要不断加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提升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

2014年,该院启动了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调查,经过研究成员的全面走访、精心采编,分别于2016年、2018年出版了《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编》《榆林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研究——传承人访谈录》,成为介绍榆林市非遗项目最全面的读本,为榆林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保留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2020年,榆林学院挂牌成立“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研究基地”,同年获批国家级“陕北秧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2年,“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榆林学院挂牌成立,在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榆林学院依托中省市研究平台,在推动榆林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5年,出版非遗研究专著20余部,承担各级各类非遗项目100余项,发表非遗研究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建设藏书一万余册的陕北非遗资料室,积极参与到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古城过大年暨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中。

传下去: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专业的研究人才和研究平台在非遗保护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们不仅能够深入挖掘和整理非遗资源,还能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非遗技艺水平,确保非遗的代际传承和高质量发展。

榆林学院精心组建了一支由院长康伟领衔、30余名专家学者构成的研究团队,搭建起陕北秧歌传承基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榆林站等研究平台。同时,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合作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陕北秧歌、陕北民歌、陕北民间美术、陕北民间泥塑、陕北民谚与方言等数十门非遗相关课程。其中,陕北民歌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陕北秧歌、陕北民歌解析与演唱分别获批2021年、2024年省级一流课程。此外,由康伟主持、榆林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百年筑基、奋斗铸魂、协同赋能:‘五乐’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202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活起来:实现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华丽蜕变

非遗的主体是其创造与传承者——民众,因此,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方法就是将非遗还原于民间,榆林学院为了使非遗传承“活起来”,积极与政府、社区、学校等联合,充分发挥民众在保护非遗中的重要作用,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曾几何时,我们面临着非遗传承断代的窘迫局面,一些非遗传承人为生计所迫,改行做了其他养家糊口的营生。现在局面大有改观,我们通过开展各种非遗人才培养、非遗咨询服务、非遗传承人培训、非遗交流等工作,非遗传承人有了施展的舞台,民众也越发喜欢非遗,非遗开始再度融入百姓的生活,真正实现活态传承。”贺智利欣慰地说。

近三年,榆林学院组织非遗专家走进榆林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厂矿宣讲非遗30余次,受众3000余人,向高校赠送非遗书籍715册。榆林学院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陕北千人秧歌献礼建党百年华诞”展演、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保护全国学术研讨会、“陕北秧歌剧目编创人才培训”成果展示汇报演出等一系列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下一步,榆林学院将建立动态更新的非遗数据库,同时以“非遗+”为抓手,推动文旅融合,充分挖掘其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让非遗扎根市场、扎根本土、扎根群众,实现从“活下去”到“活起来”再到“活得好”的华丽蜕变。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

文章链接:https://www.xuexi.cn/local/normalTemplate.html?itemId=3661401751056600122#ocr